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

NO.52 「事發的19分鐘」讀後心得

相關書訊:

   彼得‧霍頓是個身材瘦弱且不受歡迎男孩,從上托兒所的第一天就開始被取笑、捉弄、欺負亦或是被冠上「娘砲、同性戀」等等不雅的綽號。母親萊西是個助產士、父親則是路易斯經濟學家、彼得的哥哥喬伊是個樣樣出色的黃金男孩卻英年早逝。200736在斯特靈的一個平凡小鎮發生了一場十九分鐘的校園驚人的射殺案,兇手為飽受欺侮的彼得。究竟是何種原因逼他選擇用血腥來結束這一切?在這個過程中,揭露世俗完美面具底下的醜陋瘡疤,以及人性最真實、最入骨的那一面。

讀書心得

   彼得‧霍頓提到:「每個人都說我毀了他們的人生,可是當我的人生被毀的時候,好像沒人關心。」進入托兒所搭校車的第一天,他的便當盒就被丟至車窗外;小學時曾被退學把頭壓進馬桶裡;鼓足了勇氣用電子郵件向心儀已久的喬絲‧柯米爾告白,卻被寇絲特傳至全校的信箱;甚至他親哥哥還會帶頭欺負、嘲笑他;被其他男孩看不順眼的時候,就被拉去以頭撞牆等等遭遇。彼得的母親萊西在他還念托兒所的時候就向老師提出這些疑慮,老師的回答是:「我們見到霸凌的行為,當然會立即處理,但這只會造成反效果,那些男孩認為是彼得害他們被罰,因此繼續暴力循環,如果彼得想要結束這一切,就得自行解決!」但是彼得長的瘦弱、個性內向,連自衛都沒辦法,更何況說以牙還牙。於是,他默默的忍受,直到200736那一天,他用砸毀自己與別人的人生來解決。

   他與眾不同,不願隨波逐流去討好他人。曾經和班上一起整過一位女生,那時他的感覺是他和班上的同學是一體的,很棒!但之後看到那女孩哭泣時,快樂的心情瞬間煙消霧散,他將心比心。彼得是多麼的心思細膩、體貼,就因為他不會像一般男生那樣玩樂、逍遣別人、強壯而被排擠。他與他愛上的女孩喬絲不同,她為了使大家都喜歡她,不斷的改變自己,模仿校園女首領寇絲特為了與她成為密友,其實不討厭彼得卻與彼得斷絕朋友的關係,只是希望自己人緣好。這些行為多麼的像現實生活,為了受歡迎而做的事,我們可能讓自己不斷的蛻變,脫了一層又一層的皮,直到內心被掏空,或是不斷包裝,掩飾自己的想法,直到站在鏡子面前卻不認識自己,努力變成你想討好的人的樣子……

   事發的十九分鐘後,他母親勇敢的問丈夫說:「這是我們的錯嗎?」誰都不願意去承認,但禍不單行是真的。也許因為一切都是連鎖的,很久以前某人做了一件壞事,導至另一人做了另一件壞事,依此類推。彼得的狀況亦是如此,如果他沒有被霸凌的如此嚴重、如果彼得像其他人去改變自己、如果師長重視校園霸凌事件並處理好、如果霸凌他的人之父母有教導他們等等好多好的如果,一切也許都不會以血腥做為句點。彼得的律師喬丹問他一個尖銳的問題:「你為什麼殺他們?」他反問他一個難問題:「是他們先開始的,不然,你會怎麼做?」但是,因為這一線之間的因素,他選擇了用這種方式以十九分鐘來告訴世人他的委屈、不滿、無助以及長久累積的憤怒。

   喬絲在坦承是她以槍殺了他的男友時說:「我們其實都和彼得一樣,只是有些人隱藏得比較好,一輩子努力讓自己隱形,一輩子假裝是你以為每個人都希望你變成的那個人,兩者有什麼不同?其實都是在假裝。」這本書不禁讓我想到我與朋友、同學、家人的相處,真的有那相似的一面,我希望無論爾後與人相處有多複雜,我都能夠保留我自己最真實的一面,不要改變自己直到內心掏空、認不出自己,也以我能夠盡的力量,不要讓犧牲品出現、悲劇重新上演,更用心去注意生活的小細節,更珍惜家人、親朋好友相處的每一刻。

   看完這本書,覺得生活中其實有很多小細節是被大家忽視的,但是問題是真的存在而不被重視的。我想書中的主角彼得因長久受到嚴重霸凌、挑釁、侮辱而做出拿槍射殺校園師生的行為,他做錯了嗎?錯在哪裡?如果我們是他,該以什麼方法來解決?

如果和欺負彼得的人一起欺侮他可以使我們的人緣變好、使更融入受歡迎的一群,你會做嗎?

如果我們不討厭彼得,但是和他成為朋友會使你人緣變得很差,你會做他的朋友嗎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